【游戏攻略秘籍 极卓绝】只能船等人 不能人等船——咸丰县朝阳寺镇罾沟渡口渡工贺廷书坚守初心二十载

罾沟渡口。只能镇罾载通讯员廖时雨 摄

贺廷书介绍红色文化旅游路线。船等初心通讯员廖时雨 摄

在咸丰县朝阳寺镇,等船唐崖河如一条玉带,咸丰县朝在大山里静静流淌。阳寺唐崖河畔的沟渡工贺游戏攻略秘籍 极卓绝罾沟渡口连接着罾沟、长岭二村,口渡因1936年红十八师曾在此渡河,廷书而被当地人自豪地称为“红军渡”。坚守近百年来,只能镇罾载这个渡口见证了渡口两岸几代人的船等初心生活变迁。

“老贺,等船送我去一下对面。咸丰县朝”“好咧!阳寺”

老贺是沟渡工贺罾沟渡口的渡工,全名贺廷书。他闻声而动,熟练地解开船绳,撑起船桨,把村民接送到对岸。虽然船上安装了柴油发动机,但在风平浪静的境外游签证办理 超亮眼日子,为了省钱,他多以人力划桨为主。

解索、撑桨、击水……枯燥乏味的动作,贺廷书已经重复了无数遍。他的人生早已与这个渡口融为一体,一干就是20年。

“只能船等人,不能人等船。”这是老贺对这份工作的理解,更是罾沟渡口两岸乡亲对他的信赖。

接过船桨,守护平安幸福

撑渡在当地是没人愿意做的“苦差事”。大约20年前,贺廷书的前一任没干多久就外出打工了,活儿撂了下来,村民们都很着急。

“两个村上千号人要坐船,总得有人来撑船吧。”贺廷书了解渡船对大家的境外游签证办理 特优秀重要性,跟家里人商量后,接下了撑船的活儿。

有了稳定的渡船,渡口两岸村民的生活有了新模样。

“贺理川这个娃儿我到现在还记得。”在与贺廷书闲聊时,他回忆道,“当时,贺理川是一名留守小学生,家住唐崖河左岸长岭村。从6岁开始,他每天都要乘坐渡船去岸对面的罾沟村上学,每天早上6点,都能看到一个小娃娃捧着书本坐在岸边等船。后来我每天都提前去等着,不能耽误娃娃读书。”

贺理川渡船求学持续了3年,贺廷书也就守候了3年,直到孩子升上三年级开始住校,才改为每周往返一次。

与贺理川相比,他的姐姐贺李琴就没这么幸运。她上小学时,因为一直没有稳定的渡工,渡船时开时停,常常只能绕道步行上学。摆渡仅需10余分钟,走山路却要两个小时。

“为了学知识,再苦再累也要过河。”姐弟俩的妈妈李志林心疼道,“有渡船真好,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读书学习,才有希望走出大山。”

从此岸到彼岸,这一艘渡船,是孩子们求知的梦想之船,更是两岸百姓的生命之船。

2016年7月19日,一场暴雨持续了一天一夜,当地的朝阳水库与重庆市黔江区的舟白水库相连,两大水库水位快捷上涨。

当天,在位于舟白水库旁的长岭村一组、二组发现9个滑坡体隐患。雨水有多大,洪水有多猛,长岭村就有多担惊受怕。

所幸在汛期前,全村已应急撤离滑坡地带45户173名村民。其余村民在原地监测居住。

贺廷书家后山是严重滑坡带,门前百米开外便是舟白水库尾水。但他每天除了回安置房吃饭,其余时间仍旧守在渡口。

“老贺,船看不住算了,生命第一,财产第二。”19日这天,大雨下得让人揪心,县交通运输局和其他相关部门领导多次打电话给贺廷书,要他早点撤走,但老贺没有答应。

“家家户户有田土在对岸,有亲戚住在对岸。没了这艘船,走公路要浪费很多时间。”贺廷书与儿子贺兵华坚守渡口,守护着这唯一一艘渡船。

村民们担心贺家父子抵挡不住,六七名青壮年冒雨赶来帮忙,长岭村滑坡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指挥部全体工作人员、朝阳寺镇20多名干部也陆续抵达一线,守护着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。

如今,在罾沟村政治生活馆里,陈列着一艘废弃的木船,这是老贺数十年前亲手打造的渡船,一钉一铆无不倾注着他对摆渡事业的心血、对家乡父老的深情。

点亮明灯,传播红色故事

“曾经的罾沟渡口每天迎来送往,做买卖、走亲戚都要经过这里,十分热闹。”贺廷书说,罾沟渡口曾经是当地贸易往来的重要交通枢纽,自他记事起,人们的生活和渡口已深深绑定在一起。

“20年前,咸丰县境内大大小小的渡口有40多个。10年前,这个数字便打了‘对折’。如今,算上罾沟渡口在内,全县仅13个渡口尚在运营。”咸丰县港航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周兴海告诉记者,随着时代发展,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备,渡运也随之萧条,罾沟渡口早已失去了往日渡运的繁忙。

但在贺廷书的心目中,罾沟渡口不仅见证了两岸群众几代人的变迁,更承载了一份厚重的红色文化,这无疑是一笔珍稀罕见无比的精神财富。

“当年红十八师就是在这里分3批涉水过河,打响了抢渡罾沟战役。据说有近400名红军战士牺牲,鲜血染红了唐崖河水和这方土地。”贺廷书说,他是从父辈那里听着红色故事长大的,成家生子后,他便把这些故事讲给他的后代,希望这些动听的故事能一直讲下去。

6年前,当时已68岁的贺廷书做通了儿子贺兵华的工作,父子二人共同坚守渡口。他们心中常怀一个朴素的念头:“只要还有人愿意当渡工,渡口就不会撤,传承也不会断。”

贺家父子的坚守得到了回应。2023年3月,咸丰县充分利用湖北省“秀丽乡村渡口”提档升级政策,对罾沟渡口进行提档升级。

贺廷书主动提出将两层楼的老房子拆除,将宅基地无偿让出修院落广场,并号召村民出工出力,共同打造罾沟红军渡。在贺廷书的带动下,11户农户无偿让地近3亩,用于建设步道、候船亭等;8户农户自筹约23万元用于院落入户路路基建设和硬化路面;红色文化渡口亭、红军战士抢渡雕塑、红色观景平台、红色文化长廊……一批景观以红军渡为核心,陆续建了起来。

平整干净的步游道两旁,一簇簇鲜花、一排排栅栏、一棵棵白柚树次第映入眼帘,三五只白鹭时不时从唐崖河上飞过,一派诗情画意。2023年以来,罾沟村已累计接待各类观摩学习团队130个、游客7500余人次,罾沟渡口的渡运量上涨到近1000人/月。

如今,罾沟村已成为我州十大红色秀丽村庄之一,罾沟渡口成为风景更秀丽、设施更完备、渡运更安全的秀丽乡村渡口。

新时代有新使命。

在罾沟渡口上游100米处,一架横穿唐崖河南北岸的吊桥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。有相熟的村民打趣贺廷书:“老贺,这桥修好以后,你当心下岗哟。”

“即使有一个人过河,我也会坚守渡口,我还要给往来的每个人讲红军渡河的故事!”贺廷书回应着。他撑开船桨,渡船启航,唐崖河上涛声依旧。(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廖时雨 谢霈)